“夺命血栓” ECMO+多学科连夜抢救10小时 患者转危为安
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,ICU、心脏外科、血管外科、麻醉科、输血科等30多位医生,连夜奋战10个小时,取出两个巨型“夺命”血栓,将患者从“鬼门关”拉回。安医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合,利用重症医学的“倚天屠龙”——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,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肺栓塞患者。彻夜坚守,实在累极、困极了,医生们趁着手术间隙,在手术室里小憩一会儿,继续工作时又精神抖擞。睡在手术室里,对医生来说几乎是常态。
男子高处坠落,肺部血栓“巨无霸”险夺命
凌晨,安医大一附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成鑫发朋友圈:“突发急性肺栓塞,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,急诊ECMO稳定病情,血管外科肺动脉造影确诊,心外科团队体外完整取出血栓,又是一个不眠之夜……”附图中,身着手术服的医生,一个靠墙坐在地上,一个趴在椅背上,正趁着手术间隙抓紧“补眠”。这条朋友圈瞬间“火”了,短短几分钟收获“点赞”百余个,不少人留言称“满满的正能量”。
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“不停跳”取栓手术
张成鑫说,参与彻夜抢救的医护人员约30多位,涉及该院ICU、心脏外科、血管外科、麻醉科、输血科等多学科,是夜间急救少见的“豪华”阵容。这场跨越昼夜的“生死营救”,要从两天前说起。
8月28日深夜,一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到安医大一附院,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念见到他时,已是呼吸窘迫,一喘一喘地非常痛苦,吸氧也不能有效缓解。男子名叫何洋(化名),45岁,8月初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胸椎骨折、脊髓损伤并伴有截瘫。在外地医院手术之后,何洋转到合肥某医院进行康复治疗,不想缺突发胸闷、呼吸急促等症状,于是再度转院。
收治何洋后,重症医学科立即给他“上”了呼吸机,症状有效缓解。可第二天,他的病情突变,从“无创”到“有创”,呼吸机也“失效”了。“他这是急性肺栓塞,之后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,左肺有一个长20厘米、宽2厘米的巨型血栓,右肺的血栓也有10厘米长、宽1厘米。”刘念说,何洋肺部的血栓是个“巨无霸”,几乎将血管完全堵死,已经引发心肺衰竭,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。以往类似病例大多都“撑”不到手术。
巨型血栓
为了给何洋争取“生机”,安医大一附院决定使用神器ECMO——体外膜肺氧合技术,多学科协作救治。
多学科30余医生合作,“神器”ECMO换生机
很多人知道“人工心肺”,源于年初的微信爆文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》,文中将之称为“魔肺”。它到底是什么,真的有那么神奇吗?
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邵敏说,ECMO技术其实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,“学名”为体外膜肺氧合,当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,难度高,要求复杂,需要多学科配合。在心脏手术期间,体外循环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,而可以实施心内直视手术,这一“神器”能临时代替心肺工作,为部分濒临死亡的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和机会,但技术复杂,是代表一家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的“硬”指标。
“简单说,就是给患者添个‘人工肺’、‘人工心’。‘人工心’将血液从人体内泵出,经过‘人工肺’过滤,引入氧气,去除二氧化碳,再输回体内。”刘念解释。当“人工心肺”运行时,患者衰竭的心、肺可以暂时“休息”并进行治疗,等逐渐恢复之后就能“交接上岗”了,“相当于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,为心肺恢复争取时间。”
确定“人工心肺”治疗方案之后,安医大一附院立即启动“应急程序”,对何洋的“生死营救”拉开“大幕”。
20时许,重症医学科团队实施穿刺,将一根0.7厘米的导管,从何洋大腿动脉送入心脏,开通静脉通道。连接“人工心肺”,可开机运行后,心循环“不达标”,紧急抗休克、稳定血压等,顺利“闯关”。午夜12点,何洋被送入手术室,心血管外科团队进行血管造影,为取栓手术“导航”。凌晨1:30,断开“人工心肺”,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“不停跳”取栓手术,3个多小时后,两个巨型“夺命”血栓成功取出。麻醉科、输血科全程保障。
巨型血栓成功取出
凌晨6点,何洋被送回ICU病房,呼吸、心跳正常,血压稳定。直到上午记者采访时,何洋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,邵敏称,若是能顺利度过72小时“危险期”,他就真正康复了。
彻夜坚守,医生手术间隙坐地小憩传正能量
29日晚启动“应急程序”,相关科室的30多名医护人员立即待命,坚持守护10个小时。这中间,累极、困极了,他们就趁着手术间隙小憩一会儿,等下一场手术开始又精神抖擞地工作。
医护人员席地而睡
医护人员趴在椅子上睡着
看到照片里,医护人员坐在冰冷的地上靠墙而睡,或是身体僵直地趴靠在椅背上睡觉,很多人都说“太辛苦”“很心疼”。可刘念却觉得没啥,这样的场景对医护人员来说几乎是常态,早就已经习惯了。
“有个规律,那些急症患者、重症患者们,往往出现在深夜和周末,夜里进手术室忙通宵,对我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。”刘念说,医学很“谨慎”,工作时必须“调动”全部精力,一忙起来就不觉得累了。而且,长期作息不规律,医护人员大多练就了一身“本领”,小憩一会就能迅速恢复体力,继续“奋战”。
刘念挺爽朗,语速超快,感觉是个性格外放的人。但夸他敬业、忘我,刘念立即露出几分羞涩,连连摆手说是医生的通例,“医生们都这样,经常一天连续几台手术,从早上忙到天黑,吃、睡在手术室是常有的事儿,很少听谁叫苦叫累。选择了这份工作,就是选择了坚守,看到患者转危为安、康复出院,满满的成就感,再苦再累都值了。”